花燈演變的民俗歷程
有了這樣動人的傳說,
花燈自然成了元宵燈節的主角,而
花燈中最富麗堂皇的就要數那多姿多彩的燈籠了。
要說燈籠,可謂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,每年喜慶節日到來之際,燈籠便是用來張掛賀喜的標志。比如,在節日的大街小巷,在人群歡樂的集會場所,在廟堂誦經的隆重環境。燈籠便具有豐富的喜慶意味,而更加火紅亮麗。
其實燈籠的火紅亮麗還不止這些顯擺的場合。舊時的私塾,每年正月開學之際,家長們也會為子女準備一盞燈籠,由老師點亮,預示學生的前途一片光明,在民間俗稱開燈。再后來慢慢演變成元宵節提燈籠的習俗,是說燈籠的燈字與丁字諧音,取添丁之意,所以燈籠意味著人丁興旺,燈籠也就用來祈求生子。在福建就有這樣送燈的習俗。說是對出嫁之女,娘家照樣送燈,
不過燈籠最讓人遐思。期盼的,恐怕還是元宵節的花燈了。相傳在南朝梁武帝賞燈時。我國民間就有正月十五掛燈賞燈的習俗,甚至還有猜燈謎等活動。人民群眾為何如此喜愛花燈,喜度元宵節?一首民謠說的好:正月里來是新春,家家戶戶掛花燈。花燈掛在大門口,迎來豐收太平景。人們歡度燈節,是為了迎豐收、慶祝太平。